English

天山科技明星唐天林

1998-12-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
一(扌乍)之长、拇指之粗的一节枝杆插入土壤,一年之内,便可长成高约7米、直径可达4厘米的茁壮的树。发明这种“天演速生杨”的是——

天山科技明星唐天林

唐天林在生长150天的速生杨树丛中。

本报记者邢兆远

这绝不是“天方夜谭”:一(扌乍)之长、拇指之粗的一节枝杆插入土壤,一年之内,便可长成高达7米、直径可达4厘米的一棵茁壮的树。

这种被科技界称为“速生杨”的树,稠密的树叶成簇成团,葱嫩丰满,大若梧桐树叶,棵棵树干笔直挺拔。据专家介绍,其单位生物积累量是一般栽培方法的普通杨树的20倍。

科技的“魔力”的确令人咂舌称奇,而创造这项科研成果的,是民营科技企业新疆天演生物技术公司年轻的总经理唐天林领导的科技专家组。唐天林先后攻读过生物学和高级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现兼任新疆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他幼年时就痴迷于种树,被人称为“生物迷”。1991年,他从大学毕业后,满脑子狂放不羁的奇思异想,创造的灵感与激情同时迸发,创下了几个惊人之举:他在天山南北推广食用菌培植技术——“片林立体栽培木耳高产技术”,将农民废弃的棉籽壳作为养料栽植黑木耳,一亩产值高达6万元。这项“化腐朽为神奇”的成果,被列为自治区“八五”重点推广项目,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蜂拥而至,唐天林成了科技明星。不久,唐天林又主持研究了用棉籽粕生产蛋白饲料技术,由于该技术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成果转化率高,荣获中国科协颁发的“优秀金桥工程奖”。接着,唐天林和别人合作,把名贵的昆仑山灵芝开发成保健品,并打开了海外市场,1996年在德国纽伦堡获得了“新发明新思维奖”,1997年又在美国荣获“第十五届世界发明奖”。

科技创新的激情,时时震撼着唐天林的灵与肉。为了积蓄腾飞的实力,他又重返学校,攻读高级工商管理专业,深入知识的大海渴饮、饥餐、咀嚼、反刍。毕业后,放下“铁饭碗”的唐天林又突发奇想,运用生物技术塑造新物种,培育出一种快速生长的树,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拯救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唐天林开始把“速生杨”应用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他组织专家,卧薪尝胆,昼夜兼程,在生物世界里拓荒、跋涉、搏击,终于使构思变成现实。记者看到,去年春天扦插、生长17个月的速生杨高约10米,胸径超过10厘米。据介绍,其成林期仅为168天,抗寒性和适应性强,无论扦插或根部移栽,有土即活,有水即长。一亩“速生杨”可产鲜枝叶数十吨,做饲料用,一年可收割两茬,其树叶蛋白质含量高达13%左右,营养高于一般饲草。以积材量计算,“速生杨”一年是普通杨树的数倍,建一座年产10万吨的木浆厂,有7万亩速生杨基地即可满足供材量,其茎杆可造纤维板。生物法造浆浸出的废液,又可提取优质蛋白饲料,可养殖牛羊数万头(只),还可为生产工业酒精提供丰富的原料。

“天演速生杨”的试验场面积已达1000余亩,现拥有树苗上亿株,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速生林苗圃之一,明年已具备种植3万亩速生丰产林的能力。唐天林按市场规律促进速生杨的发展,打破林业常规,引进新的林业观念,缩短林业受益周期,通过宣传普及林业知识,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参与绿化事业,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营林工程,解决我国工业用材短期缺乏的矛盾,以减缓乃至停止生态林的砍伐。将这个潜力巨大的科研成果同经济行为结合起来,使“天演公司”成为生态型、科技型企业,变成科技的“孵化器”。他先后到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地,聘请27位著名科学家作为企业的指导,将知识作为主导资本,为构筑辐射全国的新型产业而作准备。他设想,在黄河数千公里的两岸栽上“天演速生杨”,营造一道宽达几十公里的绿色长城,紧紧抓住两岸的水土,黄河能不变清!此外,用树木染绿天山南北、长江两岸等辽阔的国土,让祖国山河更壮美。同时,构筑起融种植、造纸、制板、畜牧于一体的大产业。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谈起这一成果的意义和推广情况时如数家珍。本报11月3日以《新疆开发出速生杨》为题作简短报道后,全国各地询问电话不断。据悉,国际金融界一些有识之士对“速生杨”产业十分看好。

在同等条件下,生长6年的俄罗斯杨(左)与生长128天的速生杨(右)比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